主角阿列克谢斯大林小说爆款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》完整版小说

2025-04-26 14:41:24    编辑:红人館
  • 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 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

    我是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。三天前还在伊尔库茨克的麦田挥锄,新翻的黑土气息渗进指甲缝;此刻却对着地堡里的裂镜,指尖反复摩挲喉结处的皮肤——那里本应有道两厘米的斜疤,此刻却平滑得像新翻的黑土,只在吞咽时扯出不自然的褶皱。后颈抵着铁皮墙壁,渗人的寒意顺着脊椎爬进骨髓,记忆里1918年察里津的烫伤理应在这里灼...

    茜栎 状态:连载中 类型:都市
    立即阅读

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》 小说介绍

小说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的男女主是阿列克谢斯大林,是作者茜栎写的一本爆款小说。小说精彩节选我点头致谢,知道这声感谢属于“斯大林”,而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,正在勋章的重量、烟斗的咬痕、……

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》 第6章 免费试读

霜侵宫墙夜未央,孤灯照壁计周详。

钢犁若解焦土意,应化长刀护麦芒。

1克里姆林宫的青铜吊灯在午夜时分投下冷光,我独自站在地图室中央,靴底碾碎了窗台上的积雪。

元帅服的肩章压得锁骨生疼,后颈的假伤疤在暖气中绷得发紧,却比不上地图上德军推进线带来的窒息感——那条蓝色箭头距莫斯科西南郊的图拉市仅剩50公里,像根即将刺破心脏的冰锥。

胡桃木烟斗在指间转动,烟嘴的咬痕与掌心的汗渍渐渐融合。地图上,朱可夫用红笔标注的“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”已呈现锯齿状,第16集团军的部署图标像被揉皱的麦穗,东倒西歪。我盯着“莫斯科-伏尔加河运河”的蓝色线条,突然想起伊尔库茨克的灌溉渠,此刻应该结满了冰,而焦土带的火光,正沿着运河向西蔓延。

“冬季风暴”计划的德军密报摊在橡木桌上,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在11月15日前攻占克里姆林宫,后勤标注栏里写着“依赖掠夺苏联粮仓过冬”。我摸出斯大林的钢笔,在“粮仓”二字上画了个大大的叉——焦土令已让莫斯科周边300公里内的粮仓化作灰烬,德军的补给线,即将变成吞噬自己的雪坟。

远东军区的加急电报躺在地图边缘,电报码翻译后写着:“西伯利亚第20集团军完成动员,20万兵力、1500辆T-34坦克已登上东去列车。”我对着“T-34”的型号发怔,这种农民出身的设计师科什金研发的坦克,炮塔棱角像极了集体农庄的谷仓屋顶。朱可夫说过,T-34的宽履带能在雪地行驶,而德军的三号坦克正陷在泥泞里——这是我们唯一的优势。

窗外飘起冻雨,冰粒砸在防弹玻璃上,像德军侦察机的机枪扫射。我想起红场阅兵时看见的T-34方阵,炮塔上的红星结着霜花,车长们敬礼的手势整齐得像机械木偶。现在,这些钢铁洪流正开往西南防线,而它们的设计师科什金,此刻正在病床上挣扎——战争从来不管创造者的死活,只在乎武器能否杀人。

英国援苏船队的坐标在北极航线图上闪烁,300辆“丘吉尔”坦克的图标被红笔圈住,旁边标注“预计12月20日抵达”。我冷笑一声,想起莫洛托夫转述丘吉尔的话:“我们能给的只有希望,先生。”希望在零下30度的莫斯科毫无用处,就像贝利亚的怀疑,冻不死德军,却能冻伤自己人。

地图右下角,日本关东军在远东的部署图静静躺着,参谋们用蓝笔标出“20个师团”。斯大林赌日本不会北进,因为中国战场拖住了他们的后腿——这个赌注,让远东军区的半数兵力得以西调。我摸着地图上的“海参崴”,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“永远别指望邻居帮你看粮仓。”

焦土令的执行报告压在地图夹里,60万平民撤离的数据旁画着滴血的火焰。伊尔库茨克三号农庄的标记被烧得模糊,那是妹妹可能滞留的地方。贝利亚的密报说她拒绝撤离,现在应该被押往鄂木斯克的疏散营。我盯着“疏散营”三个字,想起集体农庄的牛棚——同样的拥挤,同样的寒冷,只是牛棚里有干草,而疏散营只有冻土。

钢笔尖在“图拉兵工厂”的图标上轻点,这里生产着苏联70%的反坦克炮,却在德军的空袭名单首位。朱可夫建议将工厂迁入地下,而我知道,斯大林1939年就批准了地下工厂计划,此刻正感谢这个先见之明。但工人们还在地表厂房加班,他们的孩子在防空洞里写作业,母亲们在机床前哺乳——战争把生活碾成了齿轮,连婴儿的啼哭都要配合警报的节奏。

作战日志翻到11月8日凌晨,朱可夫的字迹力透纸背:“已将第5步兵师调往克林姆林宫近郊,士兵们在红场阅兵时见过您,士气高昂。”我摸着这句话,想起阅兵式上那个左颧骨烧伤的中士,他看我的眼神,像在看自家的村长,带着信任与依赖。而我,即将让这样的士兵们去守护焦土后的废墟,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军的钢铁洪流。

墙角的留声机突然发出杂音,不知谁忘了关闭,里面传来1936年斯大林宪法颁布的录音:“苏联公民的住宅不可侵犯。”现在,焦土令正在焚烧这些不可侵犯的住宅。我关掉留声机,金属旋钮的冷意渗进掌心,突然想起老人临终前的话:“战争会让法律变成灰烬,而你要做的,是让灰烬中长出新的法律。”

地图上的“列宁格勒”像座孤岛,被德军围困三个月,却依然在死守。那里的军民每天只能分到125克面包,却没人投降。我想起红场阅兵时列宁墓前的花圈,想起士兵们喊出的“乌拉”,突然明白:焦土令烧掉的是房屋,烧不掉的,是这种刻进骨髓的倔强——就像伊尔库茨克的农民,哪怕麦田被烧光,也会在冻土下埋下种子,等待春天。

凌晨三点,我摸黑走进武器陈列室,墙上挂着斯大林1918年在察里津用过的马刀,刀柄上的防滑纹还留着岁月的包浆。旁边是他流放西伯利亚时戴的镣铐复制品,铁环上的凹痕,与老人遗体左脚小趾的残缺完美吻合。我摸着镣铐,突然意识到:真正的斯大林,早就在苦难中锻造成了钢铁,而我,还在用农民的血肉去填补钢铁的缝隙。

返回地图室时,桌上多了份《真理报》清样,头版标题是《斯大林同志视察捷尔任斯基工厂》,配图是我昨天在工厂门口的留影——摄影师抓拍到我扶着女工的瞬间,表情严肃却带着暖意。贝利亚在清样上批注:“眼神过于柔和,建议换用凝视望远镜的照片。”我却坚持用这张——让人民看见斯大林的温度,比看见他的冷酷更重要。

窗外的冻雨变成了暴雪,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在风雪中若隐若现。我摊开工厂分布图,捷尔任斯基工厂的位置用红笔圈了又圈,那里生产着76毫米反坦克炮,工人们每天工作16小时,靠黑面包和甜菜汤支撑。朱可夫说,每门炮的出厂都伴随着伤亡,不是工伤,而是疲惫导致的失误。

“明天去工厂。”我对着地图自言自语,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。贝利亚会反对,说“斯大林不应冒险”,但我知道,红场阅兵的效应正在消退,士兵需要看见领袖在工厂,在战壕,在他们中间——哪怕这个领袖是假的,只要他的手势、他的烟斗、他的目光是真的。

钢笔在“捷尔任斯基工厂”旁写下一行小字:“询问女工冬装配额”,墨水滴在“冬装”二字上,晕染成小小的雪团。我想起妹妹的旧棉袄,补丁摞着补丁,却温暖了整个童年。现在,工厂的女工们穿着单衣操作机床,她们的孩子在襁褓里啼哭,而我,必须让这些啼哭变成枪炮的轰鸣,让母亲们的眼泪,冻成阻挡德军的冰墙。

凌晨五点,值班参谋送来急电:“德军第4装甲集群突破季莫夫斯克防线,距图拉仅30公里。”我盯着地图上的突破口,突然想起焦土令中被烧毁的季莫夫斯克粮仓——德军即使占领那里,得到的也只是灰烬。朱可夫的部署图显示,他正在调动第10集团军实施反包围,像在麦田里设下的陷阱,等待德军装甲部队陷入焦土的泥沼。

留声机再次响起,这次是红场阅兵的录音,我的演讲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:“你们的背后就是莫斯科,无路可退!”录音里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颤音,是昨天贝利亚亲自剪辑的,删除了所有可能暴露乡音的细节。我摸着后颈的伤疤,突然发现,连声音都成了可以剪辑的胶片,而我,正在变成一部战争机器的人形外壳。

地图上的“西伯利亚铁路”像条红色动脉,将远东的兵力输送到莫斯科。每列军列都载着数千名士兵,他们中的许多人没见过坦克,没摸过冲锋枪,只带着对斯大林的信任奔赴前线。我想起阅兵式上那些年轻的面孔,想起他们敬礼时的坚定,突然明白:我的存在,就是他们的信仰载体,哪怕这个载体是假的,也必须坚不可摧。

清晨七点,雪停了,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在曙光中闪烁。我整理好元帅服,将婚戒紧紧套在无名指上,确保“娜杰日达,1919”的刻字贴向掌心。后颈的伤疤经过整夜的热敷,显得更加真实,像从皮肤里生长出来的勋章。

走出地图室时,卫兵们正在更换岗哨,他们敬礼的手势整齐划一,目光落在我后颈的伤疤上,没有丝毫怀疑。贝利亚的办公室传来争吵声,应该是莫洛托夫在催促焦土令的执行进度。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氰化物胶囊,金属外壳的棱角硌着手掌——这是最后的保险,却希望永远用不上。

捷尔任斯基工厂的考察行程已列在备忘录首位,第二页是焦土令的补充条款:“允许老弱病残在焚烧前领取最后一次粮食”。我知道,这个条款是贝利亚的妥协,却也是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的坚持——在钢铁命令中,留一丝麦田的温度。

当阳光终于爬上克里姆林宫的雉堞,我站在窗前,望着远处焦土带腾起的青烟。那不是毁灭的象征,而是新生的伏笔——就像农民在秋收后焚烧麦茬,为了让土地在春天更肥沃。德军的冬季风暴即将来临,而我,这个麦田里的替身,必须让莫斯科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,用焦土与信念,锻造出胜利的镰刀与锤头。

地图上的红蓝箭头在晨光中格外清晰,苏军的红色防线像道铁犁,在德军的蓝色浪潮中划出深沟。我拿起斯大林的烟斗,烟嘴的咬痕与我的齿印完全重合,仿佛这具躯体,终于与身份达成了和解。或许,在战争的熔炉里,谎言与真实早已不分彼此,重要的是,千万人相信的那个“斯大林”,正在克里姆林宫的地图前,为他们规划着生存的道路。

最后看了眼地图上的“伊尔库茨克三号农庄”,那里的火焰标记旁,我用极小的字迹写了句:“安娜,活下去。”墨痕很快被地图上的油渍覆盖,却刻进了掌心的老茧。当汽车引擎在地堡外轰鸣,准备送我去捷尔任斯基工厂时,我知道,今天要扮演的,不再是那个在鸡窝前捡鸡蛋的农民,而是苏联的钢铁守望者,用焦土与希望,守护着每一寸麦田。